具有发改委立项用途的工程咨询资格证书,甲级资质,专业:农业_轻工_机械_建材_建筑_电子_纺织_化工_医药
老木一支笔 可行性研究分析/申请报告着名品牌
首 页 | 机构介绍 | 专家团队 | 政策研究 | 工程咨询 | 可行性研究报告 | 项目申请报告 | 项目评估报告 | 商业计划书 | 行业研究 | 业 绩
农业| 林业| 轻工| 食品| 机械 | 能源 | 化工 | 医药 | 电子 | 纺织 | 汽车 | 钢铁 | 冶金 | 建筑 | 建材 | 市政 |环境 |旅游 |物流 |服务
16年来,为何全国30多个省市区上千家企业,委托我们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资金/项目申请报告?
因为我们:有实力,品牌硬,讲信誉!因为我们:创建的历史长,全国的分部多,做过的案例多!
因为我们:资质高,专业多,业务广!因为我们:权威性高!通过率高!成功率高!更超值划算!
老木一支笔,顶级甲级资质工程咨询单位!具有发改委颁布的甲级工程咨询资质证书.
专业:农业,轻工,食品,机械,建筑,建材,医药,化工,冶金,旅游,电子,纺织,能源,市政,人防,节能,综合等.
已累计完成全国30多个省市区上千家企业项目,协助企业成功获得征地立项,政策扶持,财政资金,融资合作.
我们已经完成的可行性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申请报告|资金申请报告|项目建议书涉及行业如下:
房地产开发:住宅-写字楼-商业地产-工业地产-产业园区 旅游开发:度假村-生态旅游-酒店-娱乐休闲-观光
工业制造:轻工-冶金-钢铁-机械-设备-电子-服装-纺织-建材-汽车 食品饮料:食品-酒类-保健品-果蔬饮料
农业产业化:种植-种子-饲料-蔬菜-食用菌-农机-粮油-经济林-花卉-苗木-果品-畜牧加工-饲养-水产-养殖
化工医药:橡胶-塑料-轮胎-石化-润滑油-化肥农药-生物工程-医药-中草药-新药制药-保健-医疗器械-医院
能源开发:煤炭-电力-水电-火电-风电-太阳能-沼气-生物柴油-电池 基础设施:市政-园林-交通-水务-环保
科技&专利:IT技术-网络产品-高科技术-专利实施 贸易&服务:商业-外贸-教育-学校-金融-文化-体育-传媒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政策
各地政策 --

天水市新型城镇化十三五规划
老木一支笔 浏览量:2583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进入:http://www.baogao365.com
立足山东,联动安徽、山西、青海、新疆,服务全国!
已累计为全国30多个省市区,上千家企业及投资创业者,
协助成功获得了立项、征地、上市、资金、投资、融资!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促进我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市经济社会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加速推进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阶段。我们要准确把握城镇化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牢牢抓住城镇化蕴含的巨大机遇,遵循发展规律,坚持科学发展,明确未来我市城镇化发展的路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统筹相关领域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努力探索走出一条符合天水实际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子。本规划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甘肃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甘肃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共天水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等编制。

一、发展基础

(一)现状水平

城镇化是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我市城镇化进入了加快发展的新阶段。

1.城镇人口迅速增加,城镇化率不断提高。近年来,全市城镇化率逐年提高,城镇面貌日新月异,城镇经济的繁荣发展吸纳了大量农村转移劳动力。截止2015年年底,全市常住人口331.17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43.05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3.20%。

2.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发展空间格局初步形成。截止2015年,全市共有建制镇78个。按照“文化天水、生态天水、宜居天水”的城市定位和“一带多心、轴向强化、组团发展、山水连城”的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城镇布局规划,初步确立了“一核、三轴、四带”的城镇发展框架,基本形成了武山-甘谷-秦州-麦积和秦安-三阳川-秦州两条城镇带。

3.综合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人居环境得到改善。截止2015年,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65平方公里,人均道路面积8.75平方米,用水普及率95.01%,燃气普及率72.37%,污水处理率92.08%,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56.37%,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8.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9.5平方米,集中供热面积680万平方米,城市人均自有现住房面积31.64平方米。城镇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和覆盖率明显提高。全市两区五县均实现高等级公路连接。

4.多元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支撑城镇化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进展顺利,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步伐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11.04亿元。物流、金融、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8.9%。

5.重点领域改革逐步推进,推动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机制进一步完善。户籍、教育、社会保障等制度改革明显加快,城乡一体的就业制度正在形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正在建立,土地产权保护等制度不断完善。2015年,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1.92万人,城镇职工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4.21万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7.66万人,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75.8%,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7.34%,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基本完成,为推进城镇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我市城镇化发展中目前仍存在以下困难与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城镇化水平低、发展质量不高,缺少特色优势产业支撑,产业转型升级难度大,结构调整任务艰巨,县域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城镇发展后劲不足;二是城镇体系和布局不尽合理,中心城区发展空间受限、带动能力弱,集聚产业人口水平低;三是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保障水平低,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薄弱,城镇吸引力不强,推动农村人口市民化难度较大;四是市内各地发展不平衡,五县常住人口镇化率仍较低(2015年,甘谷县城镇常住人口23.35万人,城镇化率为41.20%;秦安县城镇常住人口20.22万人,城镇化率为38.60%;武山县城镇常住人口15.94万人,城镇化率为36.50%;张家川县城镇常住人口10.92万人,城镇化率为37.36%;清水县城镇常住人口8.39万人,城镇化率为30.80%);五是土地、水等自然条件严重制约城镇发展,生态环境脆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六是投融资渠道狭窄,城镇基础设施不配套;七是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迫在眉睫等。这些问题和矛盾需要在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统筹谋划,着力解决。

(二)趋势特征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要进一步深化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认识,准确把握未来一个时期我市城镇化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

1.加快城镇化发展并更加注重质量提升。按照城镇化发展规律,我市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要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同时,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把完善城镇功能和改善生态环境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加注重社会发展、民生改善,推进城镇化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

2.完善城镇布局并更加注重城市形态优化。依据我市各地发展条件多样性特点和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针对中心城区带动能力不强、小城市发育不够、小城镇集聚和承载能力弱等突出问题,进一步优化城镇布局,在提升区域中心城市功能的同时,加快发展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形成以中心城区为主体、县城和小城镇为基础的优势互补、布局合理的城镇化建设新格局。

3.提高城镇空间利用效率并更加注重集约发展。我市自然类型复杂多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弱,适宜开发面积少,城镇发展空间有限,全市城镇人均用地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必须把城镇国土空间开发的着力点转变到调整优化空间结构和提高空间利用效率上来,走空间集约发展的道路。

4.突出区域特色并更加注重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良性互动。随着工业强市战略的深入实施,全市工业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以突出区域首位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为重点,打造特色鲜明的重点产业和区域经济增长极,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相互促进,正在成为推动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力量。必须把加快新型工业化、信息化与城镇化结合起来,把产业调整升级与城镇化提质增速结合起来,把产业集聚与完善城镇功能结合起来,强化支撑,相互促进。

5.推进改革攻坚并更加注重体制创新。围绕统筹城乡发展,我市近年来积极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推进户籍、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着力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和制约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保障体系,增强城镇聚集资源要素和综合服务的能力,提升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良好的体制环境和制度保障。

(三)发展环境

1.宏观层面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强调要促进城镇空间布局的合理均衡,更加注重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引导适宜产业优先向中西部转移。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扩大向西开放,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设想,为加速推进我市新型城镇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2.微观层面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和10多年西部大开发,我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调整升级步伐加快,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积累,发展潜力加快释放,发展后劲显著增强。全面推进“3341”项目工程和“联村联户”等行动,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加快推进,有力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人口、资源等要素集聚,为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市各县区发展条件不同,推进新型城镇化,要体现各地特点并根据各自实际进行积极探索。坚持统筹兼顾、分类指导,突出地区特点,把握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明确主体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城乡融合协调发展的新局面。我们要紧紧抓住机遇,立足当前、谋划长远,积极推进我市新型城镇化进程。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质量为关键,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紧紧围绕新型城镇化目标任务,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制定完善土地、财政、投融资等配套政策,充分释放新型城镇化蕴藏的巨大内需潜力,为我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持久强劲动力。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合理引导人口流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使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2.优化布局,集约高效。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空间布局,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合理控制城镇乡村开发建设边界,提高国土空间利用效率。

3.生态文明,绿色低碳。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积极推动在全市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镇建设运营模式。

4.文化传承,突出特色。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区域差异性,展示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各具特色的城镇风貌。

5.四化同步,统筹发展。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城镇发展与产业支撑、就业转移和人口集聚相统一,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6.政府主导,市场参与。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充分发挥政府在制定规划政策、提供公共服务和营造制度环境等方面的作用,更加尊重市场规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城镇化建设。

7.改革创新,有序推进。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尊重基层首创精神,鼓励探索创新,凝聚各方共识,实现重点突破,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扎实有序推进。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把天水市建设成为关中—天水经济区重要次核心城市、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重要节点城市、国家信息交通物流枢纽城市、国家循环经济产业聚集城市、中国最佳历史文化旅游城市、最佳宜居环境城市和国家循环经济产业聚集示范基地、西部机械制造、电工电器、电子信息产业和文化旅游基地,甘肃省东部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城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城镇化健康发展,到2020年,全市城镇常住人口达到175万人以上,城镇化率达到53%以上,年均增长2个百分点,努力实现50万以上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

——城镇化格局更加优化。以秦州、麦积中心城区为核心的城市群一体化水平显著提高,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甘谷、秦安小城市加速形成,武山、清水、张家川聚集能力和区域竞争力不断提升。全市城镇规模结构不断优化,城市发展更加协调,小城镇建设特色更加鲜明。

——城市发展模式更加科学合理。绿色低碳的城镇集约发展模式基本形成,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城镇用地增速低于人口增速,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110平方米以内。绿色生产和消费日益成为城市生活主流,节能节水产品和节能建筑广泛应用,可再生能源消费比例和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稳步提高,城市地下管网覆盖率明显提高。

——城市生活更加和谐宜人。稳步推行义务教育、就业教育、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消费环境更加便利,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空气质量进一步好转,饮用水安全得到保障,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城市管理更加人性化、智能化。

——城镇化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户籍管理、土地管理、社会保障、财税金融、行政管理、生态环境等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政策措施不断完善,城乡统筹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阻碍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基本消除。

三、空间布局

我市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重要节点城市,要紧紧抓住国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机遇,依据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结合《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立足“文化天水、生态天水、宜居天水”的城市定位,进一步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加快市域重点城镇发展,努力打造“三地两城一枢纽”(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中国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中国西部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中国最佳历史文化旅游城市、中国西部宜居城市;区域信息交通物流枢纽),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大城市。

(一)构筑“一核、三轴、两区”城镇空间体系结构。

依托主体功能区和交通走廊、资源分布条件,打造“一核、三轴、两区”城镇空间体系。

“一核”:即市中心城区,包括秦州区、麦积区。

“三轴”:即沿渭河河谷以及陇海兰新线的东岔—马力东西向城镇发展主轴线、经由陇城—莲花—秦安县城—三阳川新区—市区—皂郊镇—平南镇—天水镇沿天巉公路和十天高速的南北向城镇发展主轴线、市区—清水—张家川县城的东北西南向城镇发展副轴线。

“两区”即渭河流域经济区和清水—张家川经济区。根据各自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条件,分别建成以装备制造业、特色农业、文化旅游、现代服务业、建筑建材为主的经济带和以能源化工、有色金属、新型建材、医药食品、特色农业为主的产业集聚带。

(二)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

天水城市组团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的重要门户。按照我市资源、产业和城镇发育特点,要以中心城区为依托,以五县县城为重要节点,以外围节点城镇为支撑,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为先导,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建设,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进一步优化城镇布局和城市空间结构,构建城乡高度融合的一体化空间,打造现代化城市,推进陇东南城市带形成。

1.中心城区(秦州、麦积城区,规划总用地面积15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120万人)

按照“古城保护、旧城更新、城中村改造、新区开发”的思路,以中心城区为重点,采取片区统筹开发,综合配套建设,整合做大项目的方式,推进秦州新城、成纪新城、麦积新城、颖川新城、东柯新城、中梁空港城、三阳川新城、社棠工业新城等新城区开发建设(“八个新城”规划总用地面积约148平方公里,其中秦州新城20.4平方公里、成纪新城17.56平方公里、麦积新城7.42平方公里、颖川新城19.24平方公里、东柯新城9.36平方公里、中梁空港城8平方公里、三阳川新城55.87平方公里、社棠工业新城10.46平方公里)。推进建设以电子商务为重点的高效规范的城市综合市场及便民市场;以居住区、交通枢纽站点、医院、学校、旅游景区为重点,加快建设一批地上地下停车场、停车楼以及立体式停车场。实施甘肃建投天水总部经济城、秦州热源厂、成纪新城地下净水工程、藉河生态综合治理二期、市第三中学迁建、秦州藉口易地搬迁等一批重大项目。

2.城市副中心(甘谷城区、秦安城区,规划面积分别为28平方公里、24平方公里,人口规模分别达到25万人、20万人)

按照小城市规划甘谷、秦安县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容纳农村转移人口、吸纳就业和综合承载能力。

3.城市拓展区(武山县城、清水县城和张家川县城,规划区面积分别为21平方公里、18平方公里和17平方公里,人口规模分别达到18万人、16万人和15万人)

按照城市架构规划,加快武山关天经济区三级城市建设,支持清水建设天水后花园,完善张家川具有民族特色的城市功能,按照人口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的要求,实行点状开发,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发展各具特色的小城市。

4.特色小城镇

按照群落式布局、节点式推进、特色化发展的思路,坚持小城镇发展与培育产业和促进就业紧密结合,突出自然生态特色、民族人文特色、历史文化特色、优势产业特色、城镇风貌特色,因地制宜发展文化旅游、农副产品加工、物流商贸等产业,加强秦州区皂郊镇、麦积区甘泉镇、甘谷县磐安镇、武山县洛门镇等国家重点镇和秦安县陇城镇、武山县滩歌镇等历史文化名镇建设。分类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依托交通优势、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历史文化和生态条件,建设一批物流商贸型、特色产业型、工业带动型、历史文化型、生态旅游型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

(三)城市协同发展

抓住国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机遇,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扩大对外开放,建设国际陆港,促进城市间合作和区域联动发展,把天水城市组团建设成为我省东部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经济文化、商贸旅游中心,支撑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加强与周边省区的经济合作,完善“关中-天水经济区”合作发展机制,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关中-天水城市群建设,承接关中城市辐射带动加快发展,促进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积极推动陇东南城市带建设,推进天水与成徽地区城市组团发展,着力构建天(水)成(县)徽(县)1小时经济圈,提升经济和人口集聚程度,进一步提升天水城市组团在关中—天水经济区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与周边地区互动发展:以天水—宝鸡—西安高速公路和陇海铁路为依托,向东与宝鸡、西安、渭南等地区互动发展;以天水—定西—兰州高速公路和陇海铁路为依托,向西与定西、兰州、白银等地区互动发展;以天水—平凉—庆阳高速公路(待建)和天平铁路为依托,向北与平凉、庆阳等地区互动发展;以天水-十堰高速公路和天(水)阳(平关)铁路(规划)为依托,向南与陇南、汉中、广元等地区互动发展。

四、主要任务

(一)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按照自愿、分类、有序的要求,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

1.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向城镇落户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以城镇产业发展和就业转移为支撑,着力做好全市目前处于半城镇化状态的农村转移人口及随迁家属的落户工作。围绕接纳农村转移人口,进一步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重视提升县城和重点建制镇产业人口集聚能力,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就地就业转移。切实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结合我市劳务输出的特点,鼓励和支持有一定基础和稳定就业的外地务工人员在本市落户。力争到2020年,累计输转农村富余劳动力达到350万人次以上,年均转移就业达到70万人以上。

2.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加快建立和实施居住证制度,以居住证为载体,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对常住人口的全覆盖。构建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增强政府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加大财政对农民工市民化的投入力度,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享受同城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等公共服务。依法将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允许灵活就业农民工参加本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完善社会保障关系转移接续政策,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鼓励企业提高农民工工资待遇和基本福利,为农民工办理基本社会保险,将进城落户农民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

3.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创业能力

统筹城乡就业,建立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城乡统一、平等竞争的人力资源市场,为城乡劳动者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就业服务。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建立政府、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农民工培训投入机制,大力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和引导性培训,积极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提高农民转移就业和外出务工能力。鼓励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获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支持用人单位建立稳定的劳务培训基地,发展订单式培训,培养新型产业工人,增强就业创业能力。“十三五”期间,每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860人。到2020年实现所有劳动力技能培训全覆盖,每个家庭至少有1人掌握1门致富技能。

4.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

强化政府责任,发挥市场作用,调动社会力量,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成本共担的推进机制。落实国家关于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制度和政策,制定和完善全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配套政策。按照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要求,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及市政设施等纳入各级政府公益性投入范围,逐步提高投入比重,使之与城镇化进程相适应。加强城镇社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服务。建立健全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和社会参与机制,明确成本承担主体和支出责任。

(二)增强城镇产业支撑和综合服务能力

积极转变城镇发展方式,建设产业支撑能力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高、生态环境和谐宜居、富有特色并充满活力的现代城镇。

1.强化城镇产业支撑

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积极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区域首位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增强产业配套和承接转移能力,强化城镇产业吸纳和服务就业人口的支撑作用。坚持“一产调结构、二产扩总量、三产强基础”,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打造机械制造、电工电器、电子信息、医药食品、建筑建材、能源化工年销售收入百亿元的六大产业集群;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打造先进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集群;做大做强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创建不同层级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基地。

——优化城镇产业布局与结构。强化中心城区的高端服务、科技研发等功能,发展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的生产生活型服务业。鼓励引导县城和其他小城镇发展与其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产业,提升县城及县级工业园区产业转移承接能力。构建中心城区和县城、小城镇相互促进、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格局,提升产业发展对城镇化的支撑作用。

——促进产业聚集发展。充分发挥天水国家级开发区的平台作用,强化与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对接。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天水承接装备制造和再制造产业示范区建设。推进各类园区循环化改造,形成一批与城镇融合发展的产业聚集区。依据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快改造提升县区工业集中区,支持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适宜产业发展。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推进产业集聚和集约发展,加大单位面积投资强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产出率。

——推进产业基地与城市建设联动发展。围绕老工业基地改造,以建设天水装备制造基地为重点,积极发展研发、物流、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创新基地建设,集聚创新人才,培育创新集群。发挥小城镇在历史文化、商贸旅游等方面的优势,发展文化旅游业、面向农村的加工业和各类新兴服务业,实现城镇建设与产业联动发展。

2.加快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建设

发挥综合交通网络对城镇化的支撑和引导作用,优化交通运输网络布局,强化城际间交通联系,加快交通一体化规划建设,着力改善城镇对外交通及其与干线交通网络的互联互通。到2020年,实现铁路运输覆盖全市7个县区,高速铁路连接市区;县县(县区)通二级以上公路,所有乡镇和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加快中梁机场建设进度,积极构建联通全国重要城市的民用航空运输网络。

——加快城际间综合交通网络建设。进一步强化天水陇东南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加快天平高速、宝兰客专、静(宁)天(水)高速、中梁机场、陇(县)至榜(罗镇)二级公路(天水段)等重点交通设施建设。建设天水至武都铁路、兰州至天水至汉中城际铁路,促进城际快速交通发展。加强对外经济联系,形成铁路(高铁)、高速公路、民用航空共同组成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支撑和促进城镇化布局与建设。

——构建市域内部综合交通网络。以完善城市组团内部综合交通网络为重点,加快麦(积)甘(谷)公路、秦州大道、麦积山大道、有轨电车示范线工程、秦州—三阳川隧道、天水西客站、天水南站综合交通枢纽、宝兰客专秦安站前广场等骨干网络和薄弱环节建设,完善能力匹配的集疏运系统与配送系统,推动实现客运“零距离换乘”和货运“无缝衔接”,形成有效连接中心城区与县城及小城镇的多层次快速交通运输网络。

——改善县城和小城镇交通条件。依托国省干线公路升级改造,提高县城和小城镇公路等级,加强县城和小城镇与交通干线、交通枢纽城市的连接,建设并完善县城和小城镇客货运输及物流配送等运输服务体系,提升交通服务水平。到2020年,实现县县通高速、乡乡通国省道、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班车和通邮,实现“高速公路对接周边,干线公路结构合理、衔接到乡,农村公路干支相连、村村连通”的路网形态,建成“千村美丽”示范村村组道路900公里,实施2100公里以上农村公路路网改善工程,基本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现代公路交通运输体系。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按照公共交通优先原则,积极发展大容量公共交通,完善城市公交 配套服务设施、智能交通系统、公共服务信息系统和快速公交系统,推动各种交通方式、道路交通管理系统的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提高公共交通通达性和运营服务水平。鼓励绿色出行,发展城市步行、自行车“绿道”,建成公共自行车系统,满足公共交通的多层次需求。

3.加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

统筹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安全高效便利的生活服务和市政公用设施网络体系,建立城镇化项目储备库。

——市政管网建设改造。加强市政工程统一规划和管理,统筹城市给排水、燃气、供热、通讯等各类管网与道路建设,优先改造材质落后、漏损严重、影响安全的老旧管网,确保管网漏损率控制在国家标准内。城镇新建主干道路和新区、各类园区建设试点推行地下管道综合走廊模式,因地制宜建设一批综合管廊项目。

——供水、排水防涝和防洪设施建设。加快城镇供水设施改造与建设,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区域供水,2020年实现中心城区和县城公共供水普及率95%和水质达标双目标。加强饮用水水源建设与保护,限期关闭城镇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自备水井。加快雨污分流管网改造与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加强城镇河湖水系保护和管理,强化城镇蓝线保护。到2020年建成较完善的城镇排水防涝、防洪工程体系,麦积、甘谷、武山等重要防洪城市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

——电网建设。将配电网发展纳入城乡整体规划,加强城镇配电网建设,实现各电压等级协调发展。加快以输配电网架有效覆盖和安全运行的城镇电网建设。推进城镇电网智能化,满足新能源电力、分布式发电系统并网需求,优化需求侧管理,增强电力保障能力。

——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大城镇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实施成纪新城地下净水工程等重点项目,提高城镇污水处理、再生利用能力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水平。到2020年,中心城区和五个县城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生活垃圾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启动一批重点镇污水处理和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加强污泥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加快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提高中水利用比例,形成“厂网并举、泥水并重、再生利用”的建设格局。

4.提高城镇公共服务水平

统筹布局建设学校、医院、文化设施、体育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优化布局和建设规模,不断提高城镇公共服务水平。

——支持发展科技事业。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城镇化过程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建设创新型天水。以企业为主体,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加强企业创新平台建设,全面提升企业组织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能力。以产业化为目标,以需求为导向,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到2020年,建成国家企业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30个,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家,建立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25个,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件,全市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达到26亿元,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0%。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加快缩小区域、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大力实施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校舍危房改造等工程,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探索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强省属高校教学实训楼、图书馆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市一中、市三中迁建等重点工程。支持人才引进,培养重点产业发展急需的专业人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到2020年,全市学前教育在园幼儿达到9.2万人,学前一年、两年、三年毛入园率分别达到95%、80%、75%,基本形成县、乡、村学前教育网络;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达到40万人,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保持在99%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全市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高中阶段在校生达到12.1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3%,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建成职业教育集团5个,高等职业院校6所,省级以上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10所,每年培养中高职毕业生2万名,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20万人次。

——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坚持政府主导,以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为平台,加大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加快推进市县图书馆和自助图书馆、博物馆新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广电传媒大厦、天水大剧院、文化馆、美术馆、数字影院等设施建设,到“十三五”末,全市博物馆总数增至100个。进一步放宽文化市场准入,鼓励社会多元化资本投资。完善文化体育设施,实现乡镇有综合文化站、建制村有综合文化活动中心等,加快推动农村固定放映点建设,促进文化体育设施共享和城乡文化协调发展。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面覆盖、互联互通,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手段更加丰富,服务质量显著提升,公共文化管理、运行和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格局逐步形成,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

——改善医疗卫生设施。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整合城市公共医疗资源,增强城市卫生资源向农村辐射。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每个县新增一所标准化县级医院。全面改造县级妇幼保健院和疾控中心,完善乡镇卫生院配套设施,实现标准化村卫生室全覆盖。加大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在每个县和中心乡镇设立一个符合国家标准的服务机构。健全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分工协作的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快基本保障住房建设。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增加保障性住房供应。积极推进城乡结合部社区化建设,加大城市棚户区、“城中村”和城镇旧城区改造力度,完成棚户区改造3.06万户,“城中村”改造20个,解决好10.7万人居住问题。采取公共租赁住房、租赁补贴等方式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在农民工集中的开发区和产业园区建设单元型或宿舍型公共租赁住房、农民工集体宿舍。

5.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

坚持生态屏障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同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城镇化建设,着力塑造各具特色的生态宜居城镇。

——增强城镇生态功能。将分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与提升城镇资源环境承载力相结合,加快实施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等重大生态保护治理规划和重点工程,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6%以上。加快城镇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山川、河流、湿地及水系保护,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生态修复。实施藉河生态综合整治(续建)等景观工程,高标准、高水平对城镇进行绿化,提升城镇品味,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城镇。打造一批生态景观林、生态经济林、生态园艺林,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加强城乡环境整治。坚持保证生活空间和扩大绿色生态空间并举,加强城镇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推进城镇大气、水系等污染防治,保护好城镇绿色开敞空间,着力营造良好的宜业宜居环境。积极引导农民向城镇和中心村集聚,建设农村新型社区试点。按照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规模和速度,把村庄整治和土地整理结合起来,逐步将闲置的农村居民点等复垦整理成农业生态空间和绿色生态空间。按照“百村示范、千村整洁、水路房全覆盖”的思路,以天定高速公路、庄天二级公路、310国道过境段沿线三条示范片带为重点,加快推进新村聚居点建设、旧村落改造和传统村落保护,大力开展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各县区每年打造1—2个示范片带和3—5个精品示范村,全市每年建成省级“千村美丽”示范村15个、市级示范村20个以上,整洁村300个以上,到2020年,建成示范村200个以上,80%以上村庄达到环境整洁,村容村貌有效改善。

(三)提升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顺应现代城市发展新理念、新趋势,提高城镇规划水平,创新城市发展模式,推动新型城市建设。

1.提高城镇规划水平

创新规划理念,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城镇规划编制全过程。进一步强化规划评估和研究,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公开性,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挖掘城市内涵,塑造城市特质,提高城市规划水平。编制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增强规划的空间引导和统筹调控效能,构建合理有序的城镇空间发展格局。科学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合理确定城镇建设的空间形态与功能结构,探索对城市组团建设的统一规划和内部合理布局。健全县市域空间规划衔接协调机制。遵循“系统性、多元化,城分区、镇特色”的理念,结合城镇历史文化传承和地域特点,塑造不同时代特征和区域多样的城镇风貌,彰显天水文化特色。强化城市规划约束和调整变更的程序性,推进城市规划科学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要求,围绕优化城镇布局和结构调整,提高村镇规划管理水平,适应农村人口转移和村庄变化的新形势,因地制宜、科学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和村庄集镇建设规划,优化村镇布局,重点发展中心镇、中心村,整治空心村。加快城镇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编制步伐,城市、县城、其他建制镇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分别达到90%、80%、70%以上。加强县域经济社会、城乡建设、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规划衔接,在武山县、甘谷县磐安镇和麦积区甘泉镇率先探索建立“多规合一”的规划体制。

2.创新城市发展模式

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市发展,突出城镇历史文化和风貌特色,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创造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推动建设绿色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平安城市、海绵城市,提高智能化水平和历史文化魅力,全面提升城市内在品质。

绿色城市。以构建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模式为重点,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发展,以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生态环保、应对气候变化等为抓手,持续降低能源、土地、水资源消耗强度,控制碳排放总量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强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资源节约,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鼓励应用风、光、地热等绿色能源,大力推广应用建筑节能新材料。推行城市废弃物分类回收利用,建立回收利用系统。推进生态园林建设,提升城镇绿地功能,积极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倡导绿色消费,推动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快向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转变。

智慧城市。积极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以城市信息化为核心,融合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与通信技术,整合城市各类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实施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公共基础数据库建设、智慧社区、智慧政务、智慧应急、智慧城管、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人文圣地旅游、智慧园区、智慧物流、陇上江南特色智慧农业等一批重点项目,实现迅捷信息采集、高速信息传输、高度集中计算、智能事务处理,提升城镇管理水平及应急能力,建设在信息感知、智能分析、后期运营、信息互联、管理决策等方面更具智慧的城镇,为智慧天水的保障体系与基础设施、建设与宜居、管理与服务、产业与经济发展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到2020年,初步建成完善的基础设施,实现政务、旅游、医疗等领域较为广泛的智慧应用,形成智慧城市发展的基本框架。

人文城市。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为重点,加快实施“1313”工程,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与城镇风貌塑造,发掘城镇文化资源,继承创新传统文化,加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形成多元开放的现代城市文化,把天水建设成为历史底蕴厚重、时代特色鲜明的人文城市。

平安城市。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充分发挥政府相关部门、城管、社区联防的力量,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组织和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局面,加快城镇安防从“事后控制”向“事前预防”转变,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大局平安稳定、各行各业安全运行。围绕建设一套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交通管理和消防调度指挥于一体的警务综合管理系统,推进平安城市重点工程建设,提升城市的安全程度和人民生活的舒适程度。

海绵城市。充分发挥山水林田湖等原始地形地貌对降雨的积存作用,植被、土壤等自然下垫面对雨水的渗透作用和湿地、水体等对水质的自然净化作用,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努力实现城市水体的自然循环。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3.加强城镇管理和综合治理

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理念,完善城镇治理结构,创新治理方式,提升管理水平。建立城镇地理信息系统和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全面提高管理效率。强化城镇供水、排水、电力、燃气等生命线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保障城镇市政公用产品和服务安全供给。加强城市社区建设,构建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推动城市管理中心下移,全面提升社区服务能力。完善城镇物业管理,城市新建和旧住宅小区物业管理覆盖面分别达到100%和50%。

——完善城市治理结构。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强化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加快公共服务向社区延伸,整合人口、就业、社保、民政、卫生、文化以及综治、维稳、信访等管理职能和服务资源,推进社区工作人员专业化和职业化,依法民主管理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加强城镇综合防灾体系建设。对受洪水、地质灾害威胁的城镇区、人口密集区和重点工程建设区等重点防治区域,科学评估选址,规避灾害风险。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建设,加快部门联动的灾情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和区域预警系统建设。开展防灾抗灾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市民防灾救灾意识。到2020年,所有县区和有条件的建制镇达到相应等级城镇防灾标准,建立完善的城镇急救和应急系统,保障城镇安全。

(四)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进一步完善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

1.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一体化,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均衡配置,实现城乡联网和共建共享。

——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继续实施乡村“畅通工程”和“通达工程”,促进高等级公路网向农村地区延伸,建立更加完善的农村公路网,推进城市公交和农村公路客运一体化发展。加快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进一步提高农村生产生活供电能力。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确保完成3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目标,因地制宜地实施一批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提高水资源供给保障能力。结合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着力解决重点城镇和农村生活用水、生态用水、生产用水,推进水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

——促进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合理调整城乡教育布局,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积极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建立健全农村医疗服务网络,扩大农村免费公共卫生服务和免疫范围。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制,逐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和报销水平。逐步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其他社会救助制度的全覆盖。加快农村公共文化和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市、县、乡镇、村四级文化信息网络,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农村治理机制,促进农村社会和谐。

——推进城乡统一要素市场建设。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快建设县级、乡镇级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落实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同工同酬制度。完善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建立健全农村市场流通体系,支持新建和改造农家店,加强农村商品配送中心建设,在全市基本建成“乡镇有标准超市、村有连锁农家店”的现代农村消费品流通网络。积极发展农村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完善扶贫互助资金、政府金融担保为主的金融扶贫机制,引导更多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投向农业农村。

2.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深入实施“48113”现代农业推进计划,依靠科技创新驱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发展方式,充分发挥强品、市、县、镇、村五级文化信息网络。产业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工业反哺农业和城镇带动农村的作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融合发展。

——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大力实施“地膜、植保、种子、沃土、农机”五大科技工程,至2020年,全市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主要粮食作物良种率达到98%以上,病虫害防治率达到100%,抗旱播种、地膜覆盖、高产优质良种等新品种新技术和机械耕、种、收作业在适宜地区实现全覆盖,农机化综合水平提高到51.6%,粮食总产达到125万吨,果品总产量达到450万吨,蔬菜总产量达到380万吨,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05亿元,劳务收入达到175亿元。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扶持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经营,加快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种养大户、龙头企业等现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和引导农民兴办多元化、多类型的专业合作社。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支持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力量兴办经营性的农业服务组织和专业协会。“十三五”期间培育壮大省级以上果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20家、规模以上蔬菜加工企业19家,力争到2020年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600家以上,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以上。全市创建10个以上休闲农业示范点,50个以上星级休闲山庄和星级农家乐,休闲农业从业人员达到3万人以上,总收入超过3亿元。

——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统筹规划农产品市场流通网络布局,支持重要农产品集散地、优势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建立农产品收集、存储、加工、运输、销售各环节的冷链物流体系,实现农业小生产与农业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营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它社会力量为补充,专业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乡镇和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免疫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支持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发展多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推行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等服务模式。开展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试点。

3.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大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强化基础配套和公共服务,不断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积极推动中心村、农村社区建设,分类指导城郊型、迁建型、提升型等不同类型村庄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新民居建设。深入实施全省“1236”扶贫攻坚行动和全市“123456”精准扶贫推进行动计划,加快落实“1+18”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案,2016年、2017年各减贫16万人以上,2018至2020年抓好巩固提高和冲刺扫尾工作,到2020年实现全市现行标准下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7个贫困县区脱贫摘帽。着力解决制约农村发展的路、水、电、房、通信等瓶颈问题,解决99个村,8.89万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结合,做好1.15万户、5.32万贫困群众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改造农村危房5.4万户以上。深化“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大力培育富民增收产业,扩大对口帮扶工作成效,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五)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综合配套改革

围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积极探索户籍、土地、公共服务、行政区划等领域改革,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先行先试、积累经验和探索路子,为全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1.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加快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政策,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加强人口综合信息库和信息交换平台建设。全面放开建制镇落户限制,在县政府驻地镇和其他建制镇有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的人员,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成年子女、父母等,可以在当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有序放开中心城区落户限制,按照规定参加城镇社会保险达到一定年限的人员,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成年子女、父母等,可以在市区申请登记常住户口。

2.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扩大土地权能,推进征地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加快转变土地利用方式,管住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推进土地利用从外延扩张扩大增量为主向调整结构优化存量为主转变,实现人口集聚和土地利用相协调。

——推进土地权能和征地制度改革。积极推进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改革,落实农村土地确权、土地流转政策,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权能。严格用途管制、用地规划管理,确保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缩小征地范围,建立严格规范、公开透明的征地程序。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从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采取综合措施维护被征地农民权益。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的分配机制,合理提高个人收益。

——推进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规范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大力培育和发展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信息、交易代理、市场咨询、地价评估、土地登记代理、纠纷仲裁等服务机构。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试点,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逐步缩小划拨用地范围,积极推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和经营性用地招拍挂出让制度。大力发展和规范完善土地租赁、转让、抵押二级市场,盘活存量建设用地。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积极挖掘现有存量建设用地潜力,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做好城区工业用地改造和农村废旧宅基地整理工作,推进低丘缓坡等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利用,科学开发利用地上地下空间资源。推进城镇用地结构调整,控制工业用地,增加生态建设、公共服务等用地规模,严格限制各类建设占用基本农田,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建立健全土地利用标准体系和节约集约用地评价考核制度,探索城乡人地挂钩、地区人地挂钩等政策。

3.加大社会保障体制配套改革

围绕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改善民生,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加快社会保障体制配套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加快城乡统筹教育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全市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将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政府财政保障范畴,合理规划学校布局。进一步完善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本市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和普惠性学前教育的政策,制定和落实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本市参加升学考试的政策。加大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计划、农民创业培训计划、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和扶贫雨露计划等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的实施力度,扩大农民工技能培训。

——推进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巩固和拓宽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资金筹集渠道,完善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的待遇支付政策,在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积极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整合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以统筹城乡和异地就医结算为重点,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扩大参保缴费覆盖面,落实国家降低社会保险费率有关政策。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整合和完善筹资机制,改革医保支付制度,健全重特大疾病保障制度,推进异地就医结算管理和服务,发展商业健康保险。进一步改革人事分配制度,稳定乡村医生队伍。加快推进“一卡通”与“居民健康卡”的有效应用及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信息系统与新农合省级平台、健康档案系统的对接,将“一卡通”作为各级医疗机构院内就诊卡,在新农合病人门诊、住院就医全过程使用“一卡通”。全面推行按人头付费、单病种付费、总额预付等支付方式,完善省内异地就医即时结报。做好新农合与大病保险、民政救助等制度的有效衔接。开展新农合跨省就医费用核查和结报试点工作。做好新农合基本保障、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制度间的衔接,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发挥制度整体合力。

——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贯彻落实好城乡低保、农村五保户供养、调整最低工资标准等政策,健全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建立社会救助与慈善事业相衔接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实现城乡社会救助全覆盖。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完善工作机制和监管机制,不断加强政策制度创新和服务体系建设。

4.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

完善与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投融资体制,创新金融服务和金融支撑手段,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投融资保障机制。

——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加大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逐年稳步增加财政资金投入规模,发挥政府偿债准备金及财政贴息等资金的引导作用。整合财政、土地、资金等各类资源,通过注入资源、赋予特许经营权等方式,改造提升政府投融资主体,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抗风险能力、项目承载能力和市场运行能力。积极探索和建立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统一规划、收益综合平衡、债务总量控制和风险有效管控的投融资机制。

——拓宽多元投入渠道。合理确定政府在教育、基本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方面的事权,建立健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分担机制,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通过公私合营(伙)、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入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城镇化建设,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公共服务、资源环境、生态建设、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信贷产品的创新,拓宽金融支持小城镇建设的服务领域,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信贷投入,加大对小城镇供水、供电等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推动涉农抵(质)押担保方式创新,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探索扩大农村抵(质)押范围,激发更多的金融产品创新。扩大“双联”惠农贷款、精准扶贫小额信贷、妇女小额担保贷款等的覆盖面,更好地发挥金融在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运用好直接融资。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以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其他金融创新产品筹措资金,拓宽城镇化建设直接融资渠道。充分利用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资产优势,大力推动资产证券化、融资租赁等方式融资。借助各类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企业并购基金等机构投资者进行融资。发挥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的作用,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方式以特许经营、合资、控股、参股、BOT(建设-运营-移交)等融资,切实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创新和规范债券融资机制。抓住国家支持地方政府通过发行地方债等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的政策机遇,充分利用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资产优势,大力发展资产证券化融资。支持企业(公司)债券、可转换债券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直接融资,引导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券、私募债等,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5.探索行政区划调整

适应新型城镇化要求,探索行政区优化设置和合理调整。有序推进甘谷县、秦安县“撤县改区(市)”。争取三阳川设区。推进具备条件的乡“撤乡改镇”,到2020年全市建制镇总数达到97个以上,占乡镇总数比重达到85%以上,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五、保障措施

加大规划实施力度,强化统筹协调和监督检查,有效发挥规划引导作用,确保规划目标和重点任务顺利完成。

(一)加强组织协调

强化城镇化发展统筹协调,成立全市新型城镇化发展领导小组,协调解决城镇化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研究确定重大战略和配套政策。建立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按照领导小组安排部署,定期沟通协商城镇规划、区划调整、人口流动、社会保障、环境保护、体制改革等方面的突出问题,统筹支持城镇化发展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产业布局等领域重大项目建设,发挥合力,构建科学高效的城镇化发展决策、管理和协调推进机制。各县区人民政府要结合实际,成立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专门协调机构,明确职责分工和目标任务。

(二)强化规划实施

市直有关部门和各县区政府要将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作为本部门、本地区的重要工作,统筹安排,制定实施方案,分解落实年度目标任务,明确责任和进度要求,定期监督检查,抓好督促落实。结合新型城镇化试点示范工作,因地制宜,开拓创新,积极探索有利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多元发展模式,并总结经验,推广示范。做好新型城镇化规划与全市“十三五”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的衔接,确保各类规划在空间布局上相互协调,提高规划的执行效率。

(三)开展试点示范

围绕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建立多元化城镇化投融资机制、加快户籍和土地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创新社会管理,搞好全市一县十镇二十村新型城镇化试点,积累经验,示范带动。

(四)健全监测评估

健全城镇化发展统计指标体系,建立城镇化进程中人口规模、人口流动、布局、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规范统计口径和统计标准。开展农民工基本情况摸底调查,对农民工基本信息、就业、返乡、社保等情况进行调查,动态掌握相关数据和资料。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建立全面、综合、科学的城镇化发展评价标准和考核机制,切实发挥考核评价的激励、约束和导向作用。加强城镇化发展规划实施的动态监测,跟踪分析相关政策措施实施效果,及时进行评估,提出对策建议,确保城镇化发展政策措施和重点项目顺利实施。

(五)做好环境影响评价

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从源头上防止环境污染破坏,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实行最严格的环境监管制度,建立和完善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加强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行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加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能力建设,完善以预防为主的环境风险管理制度。

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加快完善城镇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空间开发管控制度,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建立生态文明考核评价机制,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城镇化发展评价体系。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县(区)加大生态环境考核权重。对不同主体功能区实行差别化财政、投资、产业、土地、人口、环境、考核等政策。

我们的承诺:
16年品牌,更保证信誉;
顶级才智,更专业规范;
专家对话,更直接及时;
相比价格,更超值划算;
上千案例,更贴近实用!
[首 页] [返回] [留言板] [打印]
最新公告
· 中央空调研发制造基地项目可行.
· 防坠落安全绳带建设项目可行性.
· 新型保护装饰膜纳米水基釉生产.
· 粮库高大平房仓工程项目可行性.
· 年产200万吨水泥粉磨生产线技改.
· 昆虫生态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
关于我们
老木一支笔,顶级甲级工程咨询资质单位!具有发改委颁布的甲级工程咨询资质证书,专业:农业,轻工,食品,机械,建筑,建材,医药,化工,冶金,旅游,电子,纺织,能源,节能,市政,人防,综合经济等,资质高,专业多,通过率高!
独家优势
可信可靠:16年品牌不变,更保证信誉
一流专家:顶级才智锤炼,更专业规范
业务拓展:一站式全服务,更全面广泛
服务到位:专家在线对话,更直接及时
收费合理:相比价格合理,更超值划算
成功率高:上千案例积累,更贴近实用
可行性研究报告
· 可行性研究报告
· 可行性报告
· 可行性分析报告
· 可研报告
· 可行性论证报告
· 项目可行性报告
项目建议书
· 项目建议书
· 工程项目建议书
· 投资项目建议书
· 房地产项目建议书
· 农业项目建议书
· 医院项目建议书
项目申请报告
· 项目申请报告
· 发改委立项报告
· 用地申请报告
· 立项申请报告
· 项目申请书
· 立项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 资金申请报告
· 财政资金申请报告
· 专项资金申请报告
· 融资报告
· 企业融资计划
商业计划书
· 商业计划书
· 融资计划书
· 投资计划书
· 项目计划书
· 创业计划书
风险评估报告
· 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投资风险评估报告
· 项目数据分析报告
· 投融资综合分析报告
· 项目稳定回报论证报告
项目评估报告
· 项目评估报告
· 投资分析报告
· 项目论证报告
· 项目分析报告
· 项目投资报告
环境评价报告
· 环境评价报告
· 环评报告书
· 环评报告表
节能评估报告
· 节能评估报告
· 节能评估报告表
· 节能评估报告书
新闻中心 | 专家专栏 | 行业专栏 | 资讯专栏 | 投资政策 | 产业政策 | 各地政策 | 山东政策 | 技术标准 | 销售中心 | 联系我们 | 收费问答 | 在线留言
版权所有:济南麦肯锦鸿管理咨询中心 · 国内着名品牌,16年诚信不变,专业品质锤炼,值得信赖托付!
总部接待地址:山东省济南市文化东路29号三箭吉祥苑C座1-1104 网址:http://www.laomu8.com
山东总部:0531-88931929 15069190968 邮箱:laomu8@163.com QQ:353351933
旗下:可行性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文 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文
Copyright@2006-2021 laomu8.com. 鲁ICP备09069317号-1 鲁公网安备37010202000599号
本站关键词:可行性报告,可研,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项目建议书,项目申请报告,资金申请报告,商业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