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的医药商业企业利润率不断走低,整个行业陷入日益激烈的竞争阶段时,原本对其投资回报抱有美好期待的各路资本渐渐退去。一时间,前几年波涛汹涌的医药商业兼并重组浪潮归于平静。
·海外资本:光打雷不下雨
早就宣称正与高盛等外国资本商谈合资事宜的海王银河医药有限公司至今还在与外资谈判。 “他们的要求十分苛刻,中国医药商业企业的利润率太低是一个重要原因。”8月10日,记者致电海王银河医药有限公司董事长孔宪俊时,他无奈地告诉记者,公司与外资的合作进程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至于何时能够谈成,自己也不知道。
事实上,海王银河医药有限公司的利润率为1%,远高于0.66%的行业平均水平。而且自2003年改制和引进海王集团的民营资本以来,企业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与活力,企业规模和效益持续稳步增长。但挑剔的机构投资者并未轻易进入。
像海王银河这样的行业佼佼者尚且如此,其他医药商业企业引进外来资本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
“咨询者多,实际行动者少。”作为研究医药流通发展状况的资深专家,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副会长朱长浩经常接受一些外国机构投资者的咨询。“他们特别想了解中国医药商业的发展趋向,但是观望气氛浓厚。”朱长浩告诉记者。
“了解到真实情况以后,他们的投资步伐明显放慢了。”朱长浩说,外国投资者最担心两个问题,一是中国医药商业企业的利润太薄了,国外的平均利润率是1.5%,国内仅为0.66%;二是中国的医药商业企业经营状况受政策调整影响太大,如医保政策、招标采购、药品降价等因素,都会给企业带来重大影响。
据孔宪俊介绍,海王银河医药有限公司今年上半年的业绩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去年公司的销售额为41亿元,预计今年全年销售额在40亿元至45亿元之间,低于原定的50亿元的目标预期。“因为今年国家开展了治理商业贿赂专项行动,公司代理的产品在医院的销量有所下降。”
朱长浩说,很多外国投资者都感到后怕,尽管他们相信中国医药商业的发展前景会很好,但仍对眼前面临的诸多难题束手无策。“市场经济越发达,商业流通的作用就越突出,对工业的带动作用也就越明显。但现阶段中国的市场经济还不够完善,而医药流通仍然存在多、小、散、乱、差的状况,无序、无效竞争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中国的医药商业还要经历一个大浪淘沙的阶段,这也决定了外资进入中国医药商业领域要经历一段观望期。”朱长浩分析认为。
另据朱长浩透露,在中国医药商业领域排名第三的九州通集团正在积极做两件事,一是赴香港上市融资;二是引进国外大的基金公司进来。但目前均无大的进展。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常务副会长于明德指出,中国加入WTO以后,医药分销逐渐对外放开,原来预计外资会大量涌入中国医药商业领域,但事实并非如此,迄今为止,外资进军中国医药商业的案例寥寥可数。这一方面反映了外资的谨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医药商业的投资价值仍待发掘。
·国内资本:由盲目到理性
与海外资本投资中国医药商业愈发谨慎相对应的是,国内各路资本也正变得更加理性和务实。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国家对医药流通投资政策的放开,非医药行业的各路资本迅速涌进了医药流通领域,大有“跑马圈地”之势。特别是原来在房地产等行业赚到“第一桶金”的投资者开始卖起了药。如房地产业巨头保利集团在广州开起了药品平价大卖场。
但是,由于行当不同,很多盲目投资者铩羽而归。据记者了解,海尔集团前几年雄心勃勃要进军医药流通领域,但是在经历一番折腾之后,至今未在医药行业站住脚,海尔药业开发的一个新药PSS(藻酸双酯钠片)现也将总经销权交给了河北东盛英华医药有限公司。
除了政策的放开吸引了各路资本的投资外,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医药流通体制的逐渐瓦解以及原来二级站、三级站的改制也造成了医药商业兼并重组高潮的到来。原来分布在全国各地的省医药公司、市医药公司、县医药公司在过去10年间纷纷引入民间资本,或者由经营管理层、职工持股,几乎已全部完成改制。海王银河医药有限公司即为一个典型个案。2003年,山东潍坊医药采购站在实行经营管理层持股之后,引进深圳海王集团的民营资本,改制成功。
但是像海王银河这样的幸运儿在中国医药商业领域并不多见。仅以山东省为例,自2001年以来,山东省的医药商业一直处于全行业亏损状态。据山东省经贸委医药处公布的数字,2003年山东医药商业利润下滑严重,全省累计亏损9807万元,比2002年增亏1765万元,除烟台、莱芜、滨州外,其余14个市和省直企业全部告亏;2004年,山东省医药商业整个行业亏损1.5亿元,同比增亏50%以上,全省重点调度的25个医药商业企业中有17个亏损,5个处于亏损边缘。这种形势令那些涉足医药商业的外来资本苦不堪言。
而国内那些以工业为基础的制药公司在进军医药商业领域时也容易“盲动”,如三九集团大肆扩张,在全国各地大建连锁药店,资金链断裂之后不得不忍痛割肉;双鹤药业前几年实施“大商贸”扩张战略时,也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众多子公司,致使风险失控,最终栽了跟头。
“资本以利润最大化为追求目标。当投资目标不能实现时,就该退出了。”朱长浩说,“前几年大家看不到医药商业领域的水有多深,盲目投资吃了不少苦头,现在都开始变得小心翼翼了。”
朱长浩分析认为,外来资本的涌入一方面加速了旧的医药流通体制的瓦解、新的医药流通体制的构建;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市场竞争,使整个市场更加混乱,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随着整个医药商业增收不增利趋势的延续,外来资本投资医药商业的热情已经开始消退,这对改善当前医药流通混乱的市场秩序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未来趋势:关注龙头企业
“中国医药商业的发展状况可以用两个特点来概括,一是前景值得看好;二是竞争日益激烈。这也决定了各路资本在保持谨慎态度的同时,会伺机出手。”朱长浩说,与以往大面积、大小通吃的投资热潮相比,今后各路资本在投资医药商业领域时会首选龙头优势企业。这从九州通集团、海王银河能够吸引外资目光的情形中可见一斑。
据记者了解,作为重庆当地的医药商业龙头企业,重庆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一直颇受资本关注,尽管该公司在体制、机制上存在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但大家现在都在紧盯这块“肥肉”。中国通用技术集团下属的中国医药保健品有限公司就想通过并购重庆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的方式由外贸领域进入国内医药商业领域。
作为中国医药分销领域第一品牌的国药控股有限公司也一直是资本追捧的对象。2003年,上海复星集团与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强强联合,共同组建了这家“巨人”公司,并于2005年并购深圳一致药业。今年4月份,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又将旗下上市公司国药股份通过资产置换的形式“装”入国药控股。此举引起了资本市场的极大关注,国药股份、一致药业乃至复星集团旗下的复星医药三支股票股价全面上涨。国药股份的股价已从3月份的6元多钱涨至目前的18元。
“现在很多企业都希望与国药控股合作。”朱长浩透露。根据预测,国药控股2006年的销售收入有望超过250亿元。
朱长浩认为,规模化、集约化是中国医药商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批龙头企业起来之后,将产生规模效益,它们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内并购大潮的主角。“这些龙头企业的利润率大都已经超过了1%,有的甚至超过了2%。如国药控股、广州医药有限公司、天津太平集团、华东医药、海王银河、河北东盛英华医药有限公司。”朱长浩说,“在中国做生意,没有网络就没法生存,这些企业大家都会看重。”
有证券公司的投资分析师认为,通过不断兼并重组垄断化、企业寡头化、经营规模化是国际医药分销产业的总体特点和发展趋势,中国医药分销业未来几年总体发展趋势是集中度不断提高,区域性分割局面有所打破,但仍主要呈区域性分布。由于药品降价是必然趋势,中国医药分销业的毛利率还将下降,成本费用下降速度会慢于毛利率下降速度,因此企业赢利能力还将下降,5年后国内医药分销业的净利润率才会逐步回升,10年左右行业平均水平才可能达到1.3%~1.5%。因此,未来几年内,只有那些优势龙头企业才会受到资本垂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