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电子、南京石化、泰州医药、南通造船和盐城汽车,这些富有特色的产业基地为我们提供了产业发展的生动样本。怎样理性看待这些成功的个案?从它们的探索与实践中又可以得到哪些启示?本报评论部特地邀请四位经济学者进行深度阐释。
·刘志彪: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
□核心观点:集群产业在运作中应强调竞争,但这种竞争不能光是靠价格和成本优势,而是要靠差异化。而差异化的创造,主要取决于高级化的、专业化的生产要素的投入,而不是仅仅靠吸收低级生产要素来压低成本。在全球化背景下,依靠低级生产要素的集群,是不会有长久的国际竞争力的。必须以高级要素的投入提升区域产业集群的水平。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不在制造过程中,而在制造过程之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加大现代生产者服务的投入。
区域经济发展从本质上取决于什么因素?主要是两个:一个是地理位置,地理区位较好的地方,因发展成本低,发展就可能比较顺利;另外一个是制度创新程度。这个因素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因而可以解释为什么某些地理位置不佳的地方也可以发展得很好。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一种重要的制度创新形式。过去在区域发展中,我们总是希望有大企业领衔和主导,现在看起来,当代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集群形态的发展更重要。我省电子、化工、造船和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实践也证明,集群形态的创新,是推动区域经济成长的最重要的动力。
以集群形态加入全球化,是我省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一种新路径。不仅有利于企业在竞争中得到提高,也有利于抗击单个企业的市场风险,有利于集中地形成区域特色品牌。但是我国沿海地区某些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特征的企业集群近些年发生大规模衰退的经验也告诉我们,同类企业和同类产品集聚在一起,很容易出现价格战。对此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集群内企业之间竞争越激烈,越能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叫做“决战于国内,决胜于国际”,即只有在集群中遭遇到强大的竞争对手,企业才有可能在全球产生竞争力,在国际上成功。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竞争太过于激烈,企业的资源都投入了价格竞争,就不会有研发,实力就会被削弱。特别是在竞争过于激烈的情况下,如果企业的知识产权缺少保护,就会出现无序竞争和对优秀企业的逆向淘汰。
我省以集群形态发展的产业,在运作中应强调竞争,但这种竞争不能光是靠价格和成本优势,而是要靠差异化。企业战略的本质是创造差异,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够生存下来的企业,一定是差异化特色明显的企业。而差异化的创造,主要取决于高级化的、专业化的生产要素的投入,而不是仅仅靠吸收低级生产要素来压低成本。我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特征的企业集群,要避免被竞争压垮的关键,就是要注意通过从低级的生产要素逐步向高级生产要素的升级,在低成本竞争积累资金和实力的同时,要通过向这些产业嵌入知识、技术、人力资本来提升来提高竞争力。美国经济学家波特说过一句名言:“当一个国家把竞争优势建立在初级生产要素时,它通常是浮动不稳的,一旦新的国家踏上发展相同的阶梯,也就是该国竞争优势结束之时。”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依靠低级生产要素的集群,是不会有长久的国际竞争力的,拉美国家过去就有过这样的惨痛的教训。
当今世界,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不在制造过程中,而在制造过程之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制造过程中,加大现代生产者服务的投入。集群中的企业为什么会有生产力?就是因为它有现代生产者服务平台,这个平台在为个别企业的服务时是不能体现效率的,但是在为企业集群提供服务的时候,规模经济就体现出来了。这种服务平台包括政府服务、研究开发服务、设计服务、会计咨询服务、知识产权服务、工程技术管理服务等,这些服务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有利于提升整体集群的竞争力。同时,挑剔精明的客户,产业的配套能力、政府的推动也都是提升生产要素水平、提升集群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徐康宁: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导,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长期从事国际贸易、产业分工及区域经济方面的研究
□核心观点:产业集聚是当今国际产业发展的基本趋势,江苏在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汽车制造等产业上有一定基础,应充分发挥产业集聚的优势,融入国际生产网络,利用更多的国际生产要素,拓展产业领域,构筑具有较高国际化程度的先进产业体系。
在国际产业资本流动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产业已经聚集在一些国家或特定区域,逐渐形成从生产布局到市场布局的国际生产网络,产业集聚已成为当前国际产业发展的基本趋势。江苏的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汽车制造等产业已形成一定优势,并且吸引了大量外商直接投资,今后应进一步发挥产业发展集聚功能,利用更多的国际生产要素,拓展产业领域,构筑具有较高国际化程度的先进产业体系,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在发展思路上,江苏的五大区域性特色产业基地,应紧紧跟踪国际产业发展前沿方向,密切关注著名跨国公司在资本流动、技术创新、生产布局和全球价值链方面的整合,加快向国际生产网络的融入,形成与国际产业对接的发展局面,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并带动全省相关产业的发展。
首先,要继续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机遇,做大五大特色产业基地的规模,提升产业层次。当前,主要产业的国际生产网络的构建方兴未艾,从电子、汽车到造船,国际产业的分布正发生重大重组。江苏的五大产业基地应该主动适应国际生产网络的构建,扩大产业在国内外市场的地位。其次,在五大特色产业基地建设过程中,应重点加强与国际知名跨国公司的合作,善于和国际一流商务人才、技术人才打交道,引进产业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提升技术的消化和再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创新的实力。第三,区域性特色产业基地的建设,要注重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开拓,延长产业链,尤其是要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业前端和直接面向市场的终端延伸。第四,要紧紧围绕五大产业基地的建设,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要在航空机场、物流配套、科技服务、商务平台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力争吸引一批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落户基地,形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良性循环发展的局面。
·张二震:南京大学国际经济贸易主任、教授、博导,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研究领域为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开放型经济的理论和实践等。
□核心观点:加速引进世界主要专业跨国公司,着力建设区域特色产业基地,形成特色产业聚集区和特色产业集群,是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举措。抢抓机遇,全面融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国际分工体系,是提升江苏经济国际化水平,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途径。
发展区域特色产业,要紧紧抓住国际产业转移机遇。上世纪90年代以来,江苏成功抓住机遇,构筑了国际产业资本转移的平台,引进国际先进生产要素,迅速形成了现代国际制造业加工制造基地。但是,这条路目前顶多走了三分之一。特别是正在发生的高达2.5万亿美元的国际重化工业向中国大举转移的过程还远远没有结束,江苏切不可丧失这个战略机遇。
实施国际化战略,是建设区域特色产业基地的必由之路。
由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要素流动成为新一轮全球化的本质特征。是跨国公司而不是国家,成为新一轮产业转移和重组的主体,跨国公司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整合和国际化生产的主导者。跨国公司将一些生产制造和经营环节转移到具有低成本制造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自己则专注于价值增值环节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核心业务。首先转移的,当然是劳动密集型制造加工环节、工序或零部件,但随着东道国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化,会逐渐向高端加工延伸。“保留擅长的,外包其余的”成了跨国公司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一些跨国公司甚至把通常所理解的所谓关键环节或流程如研发、技术和营销都外包了,自己则成了国际生产网络的掌控者和经营者,成为名副其实的“虚拟公司”。很明显,抢抓机遇,全面融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国际分工体系,是提升江苏经济国际化水平,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途径。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国际直接投资流向的选择是,上世纪80年代看硬环境,90年代看软环境,21世纪看配套环境。江苏已经初步形成国际先进制造业加工基地,是跨国公司产业转移的理想区域。
·蒋伏心:南京师范大学经济贸易系教授、博导,在经济学说史、比较经济体制、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企业理论方面多有研究成果。
□核心观点:区域特色产业集群是苏北工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必要选择。苏北地区工业发展在产业定位上要做到特色鲜明,切忌面面俱到,片面追求自成体系,在发展途径上要做好内外结合的文章。要通过集群集中产业和企业,形成局部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
与当年苏南地区以乡镇企业为载体,在计划经济缝隙中寻求发展的工业化起步阶段相比,基础设施改善、市场化发展、全面对外开放、国际制造业转移等,为苏北地区工业化提供了许多有利的条件。但是,苏北工业如何走一条又好又快的道路,仍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在产业定位上要做到特色鲜明。由于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历史传统等原因,事实上形成了苏北各地区间发展工业不同的条件和优势。工业化的特点在于社会化的分工协作,只有依靠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参与分工,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形成核心竞争力。苏北地区的工业发展,要切忌面面俱到,片面追求自成体系。因此,现在的招商选资,不仅要选择无污染高效益的,更要选择能够加强区域产业特色的项目,使特色更特、优势更优。
其次,苏北地区的工业化要做好内外结合的文章。对外(国外区外)开放是苏北工业加快发展的动力。盐城汽车工业的迅速崛起,是抓住对外开放机遇的结果,同样也是内外结合、优势互补的产物。通过内外结合,可以更好地挖掘苏北地区区位条件、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制度资源的优势。特别是,苏北是传统的农业地区,通过内外结合,可以延长农业产业链,通过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从源头上缓解“三农”问题。
再次,集群集中产业和企业,形成局部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苏北地域广阔,工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工业化发展需要的环境、条件和经验,需要培育工业发展的“增长极”。这就需要通过产业集聚和企业集中,形成局部的“工业生态”。企业集中可以减少土地使用,有利于综合利用公共资源,有利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有利于城市功能的完善。企业集中,既是建设节约型经济的需要,更是产业集群、形成区域发展特色的重要条件。苏北工业化中要努力打破行政区划,按照工业发展的要求进行规划和布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