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1月,撤销崂山县,设立崂山区;1989年7月,撤销平度县和即墨县,设立平度市(县级)和即墨市(县级);1990年12月,撤销胶南县和莱西县,设立胶南市(县级)和莱西市(县级)。1994年上半年,市区行政区划作重大调整,在市辖区总数不变的前提下,将台东区、市北区及四方区吴家村街道办事处、错埠岭街道办事处整建制合并,设立新的市北区;将崂山区作大的调整,一部分设立新崂山区,一部分设立城阳区,一部分与沧口区合并设立李沧区。此次市区行政区划调整后,区级建制为:市南、市北、四方、李沧、崂山、城阳、黄岛等七区。2004年底,辖上述七区和即墨、胶州、胶南、平度、莱西等五市(县级)。
自然资源
2005年底,全市共有耕地42.1万公顷,沿海滩涂3.75万公顷,浅海水面5.8万公顷。青岛海区港湾众多,岸线曲折,滩涂广阔,水质肥沃,是多种水生物繁衍生息的场所,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开发利用潜力。胶州湾、崂山湾及丁字湾口水域营养盐含量高,补充源充足,异样菌量比大陆架区或大洋区高出数倍乃至数千倍,水中有机物含量较高。尤其是胶州湾一带泥沙底质岸段,是发展贝类、藻类养殖的优良海区。该海区的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经济无脊椎动物、潮间带藻类等资源也很丰富。
青岛地区有各种生物1400种。其中,动物近400种,植物1000余种。
青岛地区矿藏多为非金属矿。截至1996年,已发现各类矿产44种,已被开发利用的有27种。优势矿产资源有石墨、饰材花岗岩、饰材大理岩、矿泉水、透辉岩、金、滑石、沸石岩。潜在优势矿产资源有重晶石、白云岩、膨润土、钾长石、石英岩、珍珠岩、莹石、地热。石墨、金、透辉岩主要分布在平度市和莱西市;饰材花岗岩主要分布在崂山区、平度市、胶南市;饰材大理岩主要分布在平度市;矿泉水在青岛市辖区内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在城阳区、崂山区及市内四区和即墨市;滑石主要分布在平度市;沸石岩、珍珠岩、膨润土主要分布在莱西市、胶州市、即墨市和城阳区;重晶石、莹石主要分布在胶州市、即墨市、平度市和胶南市;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即墨市。
青岛的风能资源非常丰富。据测定有效风能密度为240.3瓦/平方米,有效风能年平均时间达6485小时。光能资源也较好,全年太阳辐射总量为120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550.7小时,日照百分率达58%。
自然环境
地质地貌 青岛为海滨丘陵城市,地势东高西低,南北两侧隆起,中间低凹,其中山地约占全市总面积的15.5%、丘陵占25.1%、平原占37.7%、洼地占21.7%。全市海岸分为岬湾相间的山基岩岸、山地港湾泥质粉砂岸及基岩砂砾质海岸等3种基本类型。浅海海底则有水下浅滩、现代水下三角洲及海冲蚀平原等。
青岛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为新华夏隆起带次级构造单元——胶南隆起区东北缘和胶莱凹陷区中南部。区内缺失整个古生界地层及部分中生界地层,但白垩系青山组火山岩层发育充分,在本市出露十分广泛。岩浆岩以元古代胶南期月季山式片麻状花岗岩及中生代燕山晚期的艾山式花岗闪长岩和崂山式花岗岩为主。市区全部坐落于该类花岗岩之上,建筑地基条件优良。本区构造以断裂构造为主。自第三纪以来,区内以整体性较稳定的断块隆起为主,上升幅度一般不大。
山脉 全市大体有3个山系。东南是崂山山脉,山势陡峻,主峰海拔1132.7米。从崂顶向西、北绵延至青岛市区。北部为大泽山(海拔736.7米,平度境内诸山及莱西部分山峰均属之)。南部为大珠山(海拔486.4米)、小珠山(海拔724.9米)、铁橛山(海拔595.1米)等组成的胶南山群。市区的山岭有浮山(海拔384米)、太平山(海拔150米)、青岛山(海拔128.5米)、信号山(海拔99米)、伏龙山(海拔86米)、贮水山(海拔80.6米)等。
河流 全市共有大小河流224条,均为季风区雨源型,多为独立入海的山溪性小河。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较大河流33条,按照水系分为大沽河、北胶莱河以及沿海诸河流三大水系。
大沽河水系包括主流及其支流,主要支流有小沽河、五沽河、流浩河和南胶莱河。大沽河是全市最大的河流,发源于招远市阜山,由北向南流入青岛,经莱西、平度、即墨、胶州和城阳,至胶州南码头村入海。干流全长179.9公里,流域面积6131.3平方公里(含南胶莱河流域1500平方公里),是胶东半岛最大水系。大沽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6.61亿立方米。该河20世纪70年代前,径流季节性较强,夏季洪水暴涨,常年有水;70年代后期,除汛期外,中、下游已断流。
北胶莱河水系包括主流北胶莱河及诸支流,在青岛境内的主要支流有泽河、龙王河、现河和白沙河,总流域面积1914.0平方公里。北胶莱河发源于平度市万家镇姚家村分水岭北麓,沿平度市与昌邑市边界北去,于平度市新河镇大苗家村出境流入莱州湾。干流全长100公里,流域面积3978.6平方公里。该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53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含沙量为0.24公斤/立方米。
沿海诸河系指独流入海的河流,较大者有白沙河、墨水河、王戈庄河、白马河、吉利河、周疃河、洋河等。
海域 全市海岸线(含所属海岛岸线)总长为862.64公里,其中大陆岸线730.64公里,占山东省岸线的1/4强。海岸线曲折,岬湾相间,面积大于0.5平方公里的海湾,自北而南分布着丁字湾、栲栳湾、盐水湾(又称横门湾)、崂山湾(又称北湾)、小岛湾、王哥庄湾、青山湾、腰岛湾、太清宫口、流清河湾、崂山口、沙子口湾、麦岛湾、浮山湾、太平湾、汇泉湾、前海湾(又称栈桥湾)、胶州湾、唐岛湾、灵山湾、利根湾和古镇口、斋堂湾、董家口湾、沐官岛湾等;胶州湾内又有海西湾(包括小叉湾、薛家岛湾)、黄岛前湾、阴岛湾、女姑口、沧口湾等32个海湾。
青岛市原有海岛70个。1987年,把斋堂前岛和斋堂后岛以人工连接为斋堂岛。现有海岛69个。其中,小青岛、小麦岛、团岛、团岛鼻、黄岛和吉岛是人工陆连岛,只有63个岛四面环海。69个海岛总面积为21.2平方公里,岸线总长132公里。这些海岛绝大多数距离大陆不超过20公里,最远的千里岩岛,距陆约64公里。在这69个海岛中,只有10个海岛有固定居民。
潮汐 青岛属正规半日潮港,每个太阴日(24时48分)有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潮差为1.9~3.5米,大潮差发生于朔或望(上弦或下弦)日后2~3天。8月份潮位比1月份潮位一般高出0.5米。青岛验潮站1950~1956年观测的平均潮位被命名为“黄海平均海水面”,其高度在青岛观象山国家水准原点下72.289米。中国自1957年起,大陆国土的地物高程即以此为零点起算。
气候 青岛地处北温带季风区域,属温带季风气候。市区由于海洋环境的直接调节,受来自洋面上的东南季风及海流、水团的影响,故又具有显著的海洋性气候特点。空气湿润,雨量充沛,温度适中,四季分明。春季气温回升缓慢,较内陆迟1个月;夏季湿热多雨,但无酷暑;秋季天高气爽,降水少,蒸发强;冬季风大温低,持续时间较长。据1898年以来百余年气象资料查考,市区年平均气温12.7℃,极端高气温38.9℃(2002年7月15日),极端低气温-16.9℃(1931年1月10日)。全年8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5.3℃;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0.5℃。日最高气温高于30℃的日数,年平均为11.4天;日最低气温低于-5℃的日数,年平均为22天。降水量年平均为662.1毫米,春、夏、秋、冬四季雨量分别占全年降水量的17%、57%、21%、5%。年降水量最多为1272.7毫米(1911年),最少仅308.2毫米(1981年),降水的年变率为62%。年平均降雪日数只有10天。年平均气压为1008.6毫巴。年平均风速为5.2米/秒,以南东风为主导风向。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3%,7月份最高,为89%;12月份最低,为68%。青岛海雾多、频,年平均浓雾51.3天、轻雾108.2天。
土壤 按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地分类系统,青岛市土壤主要有棕壤、砂姜黑土、潮土、褐土、盐土等5个土类。
棕壤面积49.37万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59.8%,是全市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土壤类型,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及山前平原,土壤发育程度受地形部位影响,由高到低依次分为棕壤性土、棕壤、潮棕壤等3个土属,棕壤性土因地形部位高、坡度大、土层薄、侵蚀重、肥力低,多为林、牧业用。棕壤和潮棕壤是青岛市主要粮食经济作物种植土壤。
砂姜黑土面积17.69万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21.42%。主要分布在莱西南部、平度西南部、即墨西北部、胶州北部浅平洼地上。该类土壤土层深厚,土质偏粘,表土轻壤至重壤,物理性状较差,水气热状况不够协调,速效养分低。
潮土面积14.49万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17.55%。主要分布在大沽河、五沽河、胶莱河下游的沿河平地。因距河道远近不同,土壤质地、土体构型差异较大。近海地带常受海盐影响形成盐化潮土,土壤肥力和利用方向差异较大。
褐土面积6333.33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0.77%。零星分布在平度、莱西、胶南的石灰岩残丘中上部。
盐土面积3666.67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0.44%,分布在各滨海低地和滨海滩地。
发展基础
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围绕全面建设全国重点中心城市、世界知名特色城市的奋斗目标,紧紧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突出抓好“三件大事”,确保“十五”计划顺利实施,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城市核心竞争力大幅度提升。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695亿元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超过33000元,“十五”期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56亿元以上,“十五”期间年均增长32.9%;2002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100亿元,2005年超过176亿元。胶州、胶南、即墨、莱西市入选2005年全国百强县(市)。成功竞得2008年奥帆赛承办权,各项筹建工作进展顺利,成效突出。海尔、青啤、海信、青岛港等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和大企业使青岛品牌城市的形象更加突出,2004年被中央电视台评为“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和“企业家最满意城市”。 ———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港口、旅游、海洋三大特色经济规模加快扩张,四大工业基地、六大产业集群迅速发展,产业结构布局调整和高度化升级步伐显著加快,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重大幅提高,大工业体系基本建立,服务业发展明显提速,可持续发展经济体系初步形成。2005年三次产业比例由“九五”末的12.2:48.7:39.1调整到6.5:51.9:41.6,轻重工业比例由“九五”末的64.1:35.9调整到49.4:50.6,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由29.4%提高到38%(按老口径计算),港口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别完成1.87亿吨和631万标准箱,旅游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分别突破2517万人次和256亿元,海洋产业增加值达到3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以上。 ———对外开放实现新跨越。实际利用外资跨越式发展,国内招商引资成效突出,对外贸易迅速发展。2005年外商直接投资超过36亿美元,是2000年的2.9倍,五年外商直接投资累计超过136亿美元,年均增长23%左右,世界500强企业已有77家落户青岛;实际到位内资超过258亿元,是2000年的5.4倍,五年累计实际到位内资超过800亿元,年均增长超过40%;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305亿美元(不含中央、省公司),是2000年的2.8倍,年均增长23%左右。外事、侨务、对台、口岸、对口支援工作进一步加强。 ———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取得新进展。全面推进国有经济布局战略调整,建立并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大力推进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市属主要经济系统国有企业改制面达到90%以上,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0%以上,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市场体系不断完善,经济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农村税费、投资、粮食、棉花流通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社会保障、金融、财税等体制改革迈出了新步伐。政府职能加快转变,全面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依法取消了914项行政审批事项,市级行政许可事项由1263项减少到349项;扎实推进“五项工程”、“四型机关”、“创建高绩效机关、做人民满意公务员”等工作,顺利完成两轮政府机构改革。 ———现代化国际城市大框架基本显现。确立了全面建设全国重点中心城市、世界知名特色城市的奋斗目标和”三点布局、一线展开、组团发展”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大框架。西海岸经济重心基本形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城市滨海大道(滨海公路)、海湾大桥、海底隧道、奥帆赛场馆、缩小南北差距工程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完成了东西快速路、汇泉广场改造、滨海步行道建设、城市河道综合治理、楼房“平改坡”、沙土路及市区小街小巷整治等一批彰显城市特色、改善城市环境与居民生活质量的民心工程。生态市建设步伐加快,工业污染防治取得重大进展。城市环境更具文化内涵和生活魅力。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2005年全市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比“九五”末提高1.04个百分点,共有88个重点实验室、145家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五年累计国内专利授权量8382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取得突破,科技综合竞争力稳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成功引进中国石油大学、山东科技大学、莱阳农学院和北京电影学院在我市建校办学,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建成老年大学、老年人活动中心、星光之家等一批老年服务设施。抗击“非典”取得全面胜利,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72‰。体育、文化、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平移率先取得突破。繁荣青岛、平安青岛、文明青岛建设成绩卓著,2005年成为首批全国文明城市。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继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920元,比“九五”末提高61.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806元,比“九五”末提高59.5%。城乡就业成效显著,“十五”期间城乡实现就业8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社会救助、灾害救援体系基本形成。消费方式发生新的转变,休闲型、享受型、发展型消费逐渐兴起,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