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国的经济表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特别是上半年的GDP比上年同期增长达到10.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9.8%,分别比上年同期高了0.9和4.4个百分点,于是关于经济是否“过热”,特别是投资是否“过热”以及投资率是否“过高”的争论再次兴起。正确认识投资有利于当前宏观调控政策的科学取向。中国投资协会秘书长张汉亚研究员的观点作为一家之言,其参考价值如何,相信读者会做出自己的判断。
投资缘何增长较快
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了投资增长。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状从多方面决定了我国投资在“十一五”期间仍将较快增长,并导致投资率不断上升。有六大因素:“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宏伟目标;建设节约和环保型社会;就业的压力;新农村建设;地区协调发展;民营经济发展。
去年6月以来的信贷政策保证了投资快速增长。2005年5月的统计数据公布之后,关于经济可能出现紧缩的观点占了上风,中国人民银行从6月份开始改变了2004年4月之后执行的货币紧缩政策,使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和一些经济指标在下半年回升。今年前3个月实现的贷款增加量占到全年计划的50%以上,1-8月则达到100%。
企业效益不断提高必然加大投资。近几年我国企业的效益明显好转,企业赢利增长很快,去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国有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下同)实现利润14362亿元,比2004年增长22.6%;今年前9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301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9.6%。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86.45,比去年同期提高16.96点。与此同时,企业在金融机构的存款余额也不断增加,到今年9月底达到11.27万亿元。企业有了钱,考虑到市场竞争的不断激烈和企业的长远发展,必定要投资进行技术改造或扩大生产规模。
国家鼓励发展的行业和地区投资增长较快。从行业看:国家重点支持的农林牧渔业、铁路运输业、各类装备业的投资都快速增长,国家限制发展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负增长;从地区看:需要大开发的西部地区,需要崛起的中部地区,需要振兴的辽宁、吉林和黑龙江,需要重点发展的海峡西岸福建的投资都是快速增长。
上述行业和地区的投资快速增长,有利于我国产业和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符合国家调控方向。
我国投资是否“过热”
投资增长是否引起投资要素和居民消费品的供应紧缺?从资金看:9月底,人民币存款327775亿元,贷款221036亿元,存大于贷10万亿元;8月外汇储备9720亿美元。从物资看:除了石油,几乎所有的生产资料都是供求基本平衡或供大于求,消费资料除了住房,没有供不应求的生活资料。从物价指数看:1-10月消费物价累计上涨1.3%;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比上年同期上涨2.5%,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9%。
投资增长较快的行业都是需要快速发展,也是国家鼓励快速发展的行业,有利于我国投资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预计不会对未来的市场造成较大的冲击。大家普遍关心的钢铁等行业的发展,在国家的有关政策指引下,经过淘汰落后的生产力,也不会出现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钢铁等产品生产能力大量积压的现象。目前我国已加入WTO,即使一些产品在国内市场达到饱和,还有国际市场加以调节。近两年的实际已说明这个问题。
综上所述,我认为现在的投资较快增长并没有对目前经济和未来经济造成不良影响,而且在国家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企业和政府在追求投资效益方面不断进步,有效益的投资越多越好,没有必要对投资的较快增长过于担忧。
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正处于“高增长、低通胀”的最好时期,经济发展能快就快,没有必要给自己设限。 投资率是否“过高”
我国经济发展处于消费率下降的阶段。我国目前处于向工业化转变的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也是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和生产能力快速增长、消费需求增长相对缓慢的发展阶段,投资增长必然快于消费增长。近几年投资每年都以高于消费十几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消费占GDP的比例必然要随着投资的快速增长而逐年下降。
我国的统计不能准确反映消费和投资的比率。首先是投资的实际数量统计偏高,虚报增加了投资数量;其次是消费的数量统计偏低,居民消费中有许多统计遗漏的项目;三是价格产生的偏差,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消费物价偏低、投资品价格持平。
正确看待消费和投资的比率。投资是经济发展的主推动力,在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消费和出口都要通过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满足其增长的需要。在现代社会中,没有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所创造的产品和居民收入,消费几乎无从谈起。在投资资源供给充裕的前提下,投资越多,居民的收入越多,消费的潜力也越大。投资不但不会挤消费,而且会促进消费。
能快就快该慢就慢
2003年以来,我国摆脱了“通货紧缩”的阴影,经济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实现了我们多年追求的“高增长,低通胀”的局面,对于我国实现到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和人均GDP翻两番的目标是非常有利的。我们应该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时机,加快改革和发展,不要踟蹰不前,耽误了大好时机。
其实我国的经济并不是那么的脆弱。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经济总量庞大的大国,每年三十多万亿的经济交易总量和二十多万亿的在建项目总规模,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经济发展出现一些波动是必然现象。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都是呈波浪型发展的,只是振幅的高低有所不同,但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做出限制发展的规定,也没有一个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是稳定在一个固定的速度上增长的,而是能快就快,该慢就慢。
近几年,是我国为适应进入WTO之后的国际竞争,提高竞争能力的关键时期,企业投资于技术改造和扩大生产规模,政府投资于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的积极性都很高,投资增长快一些是必然的。在不断提高效益的前提下,经济发展应该能快就快。
在我国已进入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根据国家政策、市场发展和竞争需要进行投资,自己承担投资风险,银行根据对企业投资效益的评估,为企业有效益的项目提供贷款,同样是自担风险。因此,没有必要对企业投资进行直接的行政干预,而应是更多地采用经济、法律和信息等间接手段进行引导和规范。世界各国的政府都是鼓励企业投资的,而不是限制。
经济和投资发展都有一定的惯性,我国是经济大国,经济和投资增长的总趋势是很难一下子改变的。国家政策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至少3个月以上甚至半年以上才可能见效,因为总要有一个贯彻和作用的过程。如果调控政策出来之后,一、两个月未见效果,就急于加大力度,必然出现“矫枉过正”的局面,之后又不得不向相反的方向调控。由于统计和一些因素的影响,每月的增长数据出现一些波动是不足为奇的,如果看到某月的数据出现异常,就急着去调控,往往会出现偏差。因此,分析经济形势不能只看月度数据,必须把眼光放长一些,才能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
如果国家长时期采取较强硬的控制投资政策,后几年的GDP增长可能下降到9%以下,投资增长下降到20%以下,虽然增长速度都不算慢,但由于前几年的投资快速增长,形成的生产能力较大,社会各种生产能力的过剩可能导致需求不足,出现通货紧缩,就业更加困难。这种局面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因此,我估计今后几年国家还会灵活地采取调控手段,保持GDP和投资较为快速的增长;预计“十一五”时期GDP年平均增长在9%以上,投资年平均增长在18%以上。
★了解更多,敬请浏览 首 页 >>> |